“范科长,我们好久没见了!”
“是啊,差不多小半年了吧。”
5月15日下午,位于九龙坡区二郎街道的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公司总经办副主任李小平和九龙坡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干部范伟寒暄起来。
这对打了五六年交道“老熟人”的疏离,源于去年九龙坡区将每月8日至23日设立为“企业无扰日”。从那以后,范伟小半年都没进厂区检查。
设立“企业无扰日”,是九龙坡区优化涉企服务的一项创新举措。数据显示,该区设立“企业无扰日”后,84%涉企执法检查已挪至平日,不少企业得以将重心从迎检转移到生产中来。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什么,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5月16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企业之困
一家企业应对近10个部门,全年开展各类检查十余次
“我们是九龙坡区环境风险类重点监管企业,成立24年来对此一直抓得很紧。”李小平说,但后来企业周边陆续新建了一批居民小区,群众对公司的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群众有诉求,执法部门就要调查回应。”李小平翻开旧台账,手指划过密密麻麻的记录说,“过去,生态环境部门经常来企业排查环境风险隐患,调查群众反馈的问题,每年还有例行的‘双随机’抽查。岁末年关之时,近10个部门轮番上阵,各类执法检查只多不少。”
“不是不理解监管,只是频次太高影响生产。”李小平坦言,“最多一天接待3个检查组,生产线停不得,接待室却总在‘开会’。每次迎检得调配3人、耗时半天才完结。”
“政府部门的检查这么多,企业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成本来应对。”另一名企业负责人说,对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检查,也是出于对企业高度负责的一种态度,但如果过于密集、过于频繁,势必会让企业分心,给企业增负。
制度破题
每月划定16天“静默期”,数字化手段实时在线监管
“密集而频繁的涉企检查,可以算作一种‘扰企’行为,在一定程度让营商环境打折扣。”九龙坡区相关负责人坦言,他们听取企业的呼声后,非常重视,专门成立联合调研组,摸清真实情况,寻求解题之道。
“企业无扰日”制度就此萌生。九龙坡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文明介绍,该区研究出台《重庆市九龙坡区涉企事项“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工作制度(试行)》等文件,将每月8日至23日设为“企业无扰日”,其中明确规定:每月“企业无扰日”的16天中,全区各行政执法单位除有规定的特殊情形外,原则上均不得入企开展执法检查,尽量减少执法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减轻其应对各类检查的负担。
“减少现场监管不是放任,而是利用智能化手段实现了实时在线监管。”文明说。
以生态环境检查为例,该区生态环境局持续完善“数字生态大脑”建设,不断拓展污染源感知点。“我们在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智能工况监控系统,在企业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布设了7个摄像头,接入全区‘数字生态大脑’,可以实时调阅、远程监督这家企业的危险废物进出库情况。”范伟介绍,他们还对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的4条烘干线和2套污染治理设施安装了智能工况监控设备,将生产线和污染治理设施的电流、电压进行对比,实时掌握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生故障或人为关停,系统会第一时间向生态环境部门发出预警。
这种数字化的监管模式,让监管效率大大提升,企业感知尤为明显。“今年以来,我们还没有迎接过一次现场开展的生态环境执法。”李小平感叹,“‘企业无扰日’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
落实保障
搭建“码上报备”功能,执法计划需提前报备
“企业无扰日”如何落地?区纪委监委的“码上报备”系统是关键。自运行以来,该系统收到涉企执法检查报备信息1300余条,发现“企业无扰日”开展检查问题200余个。今年3月,该系统迭代升级后,监测对象还由274家重点企业向全区2066家重点企业拓展。“所有执法计划必须提前扫码备案,这是对执法单位是否规范执行这一制度的监督。”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一边展示后台,一边告诉记者。
“这不是简单限制检查,而是倒逼精准监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认为,84%的检查移至平日,实质是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集中时段联合执法,单次检查可覆盖多部门事项,企业迎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都会大幅降低。”
他还表示,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一层面来看,“企业无扰日”的推行,正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整治,是将务实作风融入了涉企服务,有效避免了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提升了依法行政水平,更增强了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任何制度,三分部署,七分落实。主管部门在设立‘企业无扰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其它时间段涉企检查的监管力度,只有落实好、防范好,好的制度才不会沦为‘一纸空文’。”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