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高校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图为重庆移通学院(合川校区)老师指导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调试优化智能车算法。(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市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4个,调整学位门类或修业年限9个。此外,重庆医科大学申报的“健康与医疗保障”、重庆邮电大学申报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获批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增的29种专业之列。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的背后透露出哪些“风向标”?新专业如何开展人才培育?5月8日,记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采访。
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
人才培养更加聚焦,让学生更早接触行业前沿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优化调整中,重庆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重庆交通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等调整了修业年限,从学制五年缩短为四年。重庆邮电大学的电子商务、重庆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则调整了学位授予门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
“学制调整并非简单压缩时间,而是通过‘校企协同’提升培养效率。”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郑丹解释,近年来的教学反馈显示,学生通过高强度、沉浸式训练,完全能够在四年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该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重构,删减了部分交叉重复内容,强化了数字化设计、生态修复、智慧园林等前沿领域的核心课程,使课程结构更加紧凑、聚焦,四年内可以达成专业培养目标。
郑丹还表示,当前,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四年学制能让学生更早接触行业前沿,同时为跨专业辅修(如城乡规划、环境工程)或深造预留弹性空间,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重庆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学位授予门类由理工、管理学位调整到工学学位。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整学位授予门类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开设新专业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需求
此次,教育部同步更新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共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其中,包括重庆医科大学的“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重庆邮电大学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
“之前,我市还没有高校开设‘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而相关教学医院、企事业单位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蒲川介绍,获批“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后,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开设该新专业的两所高校之一。
“相较于传统医学管理专业,该专业更侧重宏观政策与医院运营。”蒲川表示,“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将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深度融合健康服务、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健康治理理论、医疗保障政策法规以及健康保险实务技能。该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社会医学、计量经济学、人工智能导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
重庆邮电大学新获批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现代电子信息科技的核心技术。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专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需求。其主干学科包括机械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包括机械设计基础、半导体制造设备基础与构造、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等。
体现需求导向
优先新设一批紧缺急需学科专业
本次优化调整中,除新开设的专业外,我市高校新增本科专业点3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点新增14个、占41.2%。如西南政法大学新增了“国际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新增“体能训练”“应用心理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新一轮专业的增设,充分体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教务处处长王颖介绍,学校新设专业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近年累计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11个新兴专业,撤销6个低契合度专业,工科专业占比达50%。
此次新增的体能训练专业,旨在填补体育健康产业人才缺口,应用心理学专业聚焦教育、医疗、社区治理等场景需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则重点培养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系统领域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023年,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出台的《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调整优化全市20%学科专业布点。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市高校新增急需紧缺专业点102个,撤销不适应专业点26个,停招专业点129个,调整本科专业布点257个,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达46.5%,对接重庆产业布局相关应用学科专业点占比已达78%。
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哈宁武表示,下一步,我市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基础学科领域、新兴产业领域、冷门紧缺领域、民生急需领域等增设相关专业。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建设,加快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